當前位置:集團動態
2021年11月7日,第二十二個記者節前夕,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河南有四件作品榮獲中國新聞獎,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所屬媒體奪得其中三項。
其中,大河網聯合河南博物院出品的《中原藏珍》獲一等獎名專欄獎,河南日報《誰是“老李”》獲文字通訊與深度報道三等獎,大河網《記者直擊黃河岸邊凌晨抓捕盜獵者護鳥志愿者足跡遍布長垣等地》獲短視頻現場新聞三等獎。
這次獲得一等獎的《中原藏珍》是由大河網聯合河南博物院推出的,它通過新聞加技術的手段,讓網友零距離接觸國寶,感受中原文化恒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斑@已是大河網第二次拿到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今年的《中原藏珍》更加充分體現了媒體融合的強大生命力,它是我們探索‘四全’媒體一次很好的嘗試,可以說,這個專欄是社會化生產的結晶,它既是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河網絡傳媒集團的,也是河南博物院的,更是廣大網友的——它的獲獎,正是網民對傳統文化的摯愛和高度文化自信的反映和寫照?!贝蠛泳W絡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孟磊說。而《記者直擊黃河岸邊凌晨抓捕盜獵者護鳥志愿者足跡遍布長垣等地》,則通過現場短視頻的形式,從一個側面傳播了黃河生態保護和治理取得的成效。
據了解,截至今年,大河網已經有8件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
其中,2006年,在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現場,大河網首創的報網互動專欄——《焦點網談》力壓群雄,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名專欄獎。
2007年,大河網網絡專題《中國最美女記者曹愛文》,在第十七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三等獎。
2008年,大河網網絡專題《陜縣7.29淹井事件救援創造奇跡》,在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三等獎。
2012年,大河網網絡訪談《西瓜哥賣瓜救妻引傾城之愛》,在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三等獎。
2019年,大河網網絡訪談作品《【重溫經典致敬新時代】“倒霉大叔”談幸福生活:要一直唱下去,為時代立碑》榮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2020年,大河網刊發的短視頻專題作品《五本駕證情中國鐵路夢——一名火車司機的“中國速度”》獲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新聞鏈接:
繼續講好新時代的“三句話”(記錄偉大時代講好河南故事)
——訪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獲得者歸欣
□河南日報記者金京藝
文風清新、視角獨特、故事入心,2020年4月28日,《誰是“老李”》一文在河南日報一版刊發后,引來了業內人士的廣泛好評和眾多讀者的紛紛點贊,更在今年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通訊類三等獎。
一般來說,一篇好的新聞作品離不開前期的策劃、中途的采訪和后期的打磨。11月1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誰是“老李”》的作者之一歸欣卻說:“‘老李’其實是隨手偶得?!?/p>
去年4月底,歸欣和同事到信陽采訪調研,由于到站較早,一個多小時的“空當期”,便來到市郊的平橋區中山鋪參觀。
“那是一個改造中的古鎮,有上千年歷史,風光景致很不錯,但真正引起我們興趣的,是陳金芝老人家里那根黑漆漆的房梁?!睔w欣回憶,“2018年才翻新的房子,為啥會有這么一根老房梁?一問才知是‘老李’堅持讓老太太留下的。隨后,在一處叫做‘藝舍’的小院里,我們又發現了一幅奇景:一面掛著枯萎荷葉的土坯墻,被人用玻璃幕墻保護起來,拿手機拍照居然有油畫的質感。主人介紹,這也是‘老李’的主意?!?/p>
“接下來,我們又走訪了吳家小院、曾家小院等,看到了那棵長到天窗外的玉蘭樹、用石槽搭起來的小瀑布,得知這些都是‘老李’的手筆。但當我們興沖沖趕到老李工作的小院時,才得知他被邀請到駐馬店講課去了。這就更加引起了我們的興趣:‘老李’到底是何方‘神圣’?可由于時間太緊,我們一行人只好帶著滿心的好奇離開了中山鋪?!睔w欣說。
隨后兩天,雖然行程很緊張,但大家對“老李”念念不忘。
“平橋區委宣傳部幫我們聯系到了‘老李’。幾經周折,我們終于見到了老李本人,才有了這篇《誰是‘老李’》?!睔w欣笑道,“這算是我跑扶貧線口3年中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訪?!?/p>
“與其說是采訪,倒不如說是跟隨新聞前輩走訪調研的一次現場學習。起初采訪‘老李’并未在計劃之中,但抓住‘老李’這個人物的時候,前輩們的狀態和熱情以及眼神中散發出的‘光’,都讓身在現場的我備受感動。新聞工作者要踐行‘四力’,前輩們的榜樣作用一定是最生動的教材?!睔w欣說。
對于之前常年“泡”在基層的青年記者歸欣來說,“一直在路上”是黨報新聞工作者踐行“四力”的最佳途徑,“只有身子沉下去,眼睛才能捕捉到最有價值的新聞線索,腦子里才會有謀劃,筆下才能‘生花’?!?/p>
如今從扶貧一線轉到了時政報道前線,歸欣對新聞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不論是跑什么線口,作為記者,我們都要持續學習、深入實踐,講好新時代的‘三句話’。一是練好‘北京話’,準確領會和把握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和政策方針。二是說好‘河南話’,充分了解、緊密結合河南實際,及時準確反映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在中原大地上的落地落實。三是用好‘百姓話’,努力用百姓視角和語言反映民生大事,不斷放大傳播效果。只有這樣,不論遇到什么樣的線索和題材,都能創作出‘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好作品?!?/p>
好新聞就是要“在現場”(記錄偉大時代講好河南故事)
——訪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獲得者賀志泉等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祝傳鵬
“黃河岸邊,刺骨的寒風,大雁‘嘎嘎’鳴叫,志愿者徒步巡護……”11月2日,時隔一年,再次回憶起采訪的經歷,賀志泉等記者說,一切都歷歷在目。
在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中,由大河網王曦輝、陶玉德和賀志泉聯手采寫的報道《記者直擊黃河岸邊凌晨抓捕盜獵者護鳥志愿者足跡遍布長垣等地》獲得中國新聞獎短視頻現場新聞三等獎。
“這得益于大河網堅持圍繞中心融媒傳播的采編理念,也是記者深入基層踐行‘四力’的具體實踐,更體現出專家評委對護鳥志愿者以及現場新聞的肯定與贊許?!碧沼竦抡f。
賀志泉對報道主角宋玉杰的關注,緣于2018年年底的一次采訪,當時他去蘭考參加全省秋冬季鳥類保護和巡護值守推進會,宋玉杰作為護鳥志愿者典型發言。賀志泉察覺到宋玉杰身上的與眾不同——守護候鳥的宋玉杰也像一只“候鳥”。每年10月到次年3月,當成千上萬只大雁、大鴇等候鳥遷徙到宋玉杰的家鄉長垣越冬時,返鄉的宋玉杰就成為護鳥志愿者;而春暖花開這些鳥兒飛走的時候,宋玉杰就又外出打工。
去年11月初,聚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初步成效,大河網確定了關注“護鳥行動”的選題,陶玉德等人立即趕赴長垣采訪。
2020年11月5日晚,在廣袤的黃河灘區深處,他們跟著宋玉杰巡視候鳥棲息狀況的腳步一邊走一邊拍。當晚,宋玉杰和封丘、蘭考一帶的志愿者會合后,沿兩地黃河岸邊徹夜巡護。
黃河灘區的氣溫已降至0℃以下,四周漆黑一片,風呼呼作響。巡護至6日凌晨,突然,對岸幾束燈光由遠及近劃破夜空。巡護多年,宋玉杰對灘區夜晚的光線極為敏感——有盜獵者!宋玉杰和其他志愿者很快鎖定盜獵者的方位并做好分工,旋即,越野摩托、面包車一齊發動,跨過浮橋,向盜獵者撲去,賀志泉、陶玉德則持攝影器材緊緊跟在護鳥志愿者后面……
這也就有了獲獎作品中視頻里的那一幕。
短視頻現場新聞,最亮眼的無疑是“現場”,面對盜獵這一突發情況,賀志泉他們用鏡頭記錄了現場發生的所有重要細節。而在表達方式上,他們采用最質樸的視頻語言去講述,不夸飾、不渲染,用63秒原生態紀實風格的視頻呈現了抓捕現場的緊張氣氛。
護鳥行動大部分是在夜晚,非常辛苦,甚至會遇到生命威脅,但護鳥團隊沒有退縮。此次采訪他們持續跟蹤拍攝了3天,錄制了600多分鐘的視頻資料。
該短視頻和志愿者護鳥行動,受到網友高度評價。此后,大河網又圍繞黃河沿岸人與鳥類和諧共處推出多篇報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護鳥行列。
創意讓文化新聞“活”起來(記錄偉大時代講好河南故事)
——訪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主創之一婁恒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莫韶華
由大河網聯合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融媒欄目《中原藏珍》榮獲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獎。之前,它還獲得了國際博協國際視聽多媒體藝術節大獎銀獎,國家文物局“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精品(新媒體)”入圍項目第一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網聚正能量奮進新時代”第五屆“網絡正能量專題活動”獎……僅有兩歲的《中原藏珍》為何屢屢獲獎?11月2日,記者采訪了《中原藏珍》欄目主創之一、大河網多媒體編輯部主編婁恒。
欄目創辦的初衷,還得從2019年全國兩會說起。當時,河南博物院因為全面改造升級不能讓觀眾入館參觀而苦惱?!叭绾巫尣卦谏铋|的寶貝動起來,讓觀眾通過手機就能了解中原歷史、了解華夏文明?”這成為河南博物院負責人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八麄冇匈Y源,我們有平臺?!睍r任大河網副總編輯王曦輝得知河南博物院想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宣傳展示館藏文物時,就帶領團隊提策劃、出創意,并前去拜訪了河南博物院黨委書記萬捷。
雙方不謀而合,迅速組建創作團隊,認真打磨,推出第一個作品《賈湖骨笛》,在全國兩會期間刊播,迅速火遍網絡,還被人民日報客戶端等40余家媒體轉發。
后續作品接連推出,不斷形成傳播高潮?;貞洰敃r,婁恒記憶猶新:“集團領導親自督戰,通過網絡手段對產品進行包裝升級,利用聲光電技術,深挖、演繹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網站挑選設計精英、技術骨干,嘗試了海報、H5、長圖等多種形式,最后才選定網絡專欄這種形式。事實證明,通過創意賦能讓文化新聞‘活’起來,這種形式頗受年輕網友肯定?!?/p>
慢工出細活。到今天,《中原藏珍》欄目已刊播百余期,成為網友了解中原文明的重要窗口。婁恒也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全媒體”的重要論述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媒體融合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新聞的生產者和制造者,媒體只有融入社會,嫁接更多優秀的社會資源,融入媒體特性,才能有所突破?!眾浜阏f。
?。ㄔ醋?1月2日至4日河南日報“記錄偉大時代講好河南故事”專題策劃)